CIO专栏|IPO恢复受理,创投新规下募投管退有何新变化?

日期: 2024-07-15

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创投17条”),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举措,提振了创投圈信心。

随后,6月20日沪深交易所各受理1家IPO申请,这是沪深交易所时隔半年后再次受理;6月21日北交所受理3家IPO申请,这是北交所时隔3个月之后恢复受理。自此,新增受理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仅十天就有近30家拟上市企业状态变更为“已受理”。

面对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及三大交易所IPO恢复受理,创投行业将有何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问题:

1、去年“827新政”实施后IPO收紧到今年6月IPO恢复受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创投17条”对募投管退各环节有哪些影响?

3、未来创投市场将如何发展?

以下为正文内容:

京沪深三市IPO“恢复受理”,北交所“一枝独秀”

2023827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以下简称“827新政”),提出“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

20244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强调了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等多项重要内容。新“国九条”与证监会同相关方面组织实施的落实安排,共同形成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1+N”政策体系。

2024430日,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股票发行上市规则》《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等多项规则,通过适度提高主板和创业板企业的财务指标、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等,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024年上半年逾300家拟IPO企业主动撤回申报材料。

2024620日,深市主板、沪市科创板分别受理了“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自此,沪深两市“沉寂”了近半年的IPO市场迎来重启。恢复受理后的京沪深资本市场中,北交所“异军突起”,成为IPO热门目的地。

2023Q32024Q2期间,北交所每个季度的IPO受理量均高于沪深两市合计数;即使沪深两市在2024年恢复受理后,北交所在2024Q2IPO受理量(28家)也显著高于沪深两市(2家)。一方面,北交所作为“后起之秀”,其现有的上市公司体量(249家,截至2024630日)远小于沪深两市(沪市2272家、深市2853家,截至2024630日),具备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北交所定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创投趋势下,能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提供更多的包容性。

数据来源:各交易所网站,国投泰康信托整理


募集端:鼓励国资基金“迈开步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

近年来,国有创投基金在创投领域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如何进一步完善国资基金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能力与管理规模的“与时俱进”,成为国资基金的一个重要命题。

针对政府出资的创投基金,“创投17条”指出要“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系统研究解决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集中到期退出问题”。

针对国资创业投资基金,“创投17条”指出要“健全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并“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创业投资也是风险投资,最好的风险应对办法不是忽视风险、逃避风险,而是管理风险。“创投17条”提出的“容错免责机制”、“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以及“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将鼓励国资基金在创业投资中“迈开步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更好发挥“耐心资本”的实效。

多渠道引入创投“活水”,“创投17条”对保险机构、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三类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创业投资作出了部署。针对保险机构,提出“创投基金底层资产的风险因子适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要求”;针对资产管理机构,提出“支持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创业投资基金”;针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提出“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创投17条”的这一系列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创业投资的布局力度,多渠道拓宽了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强度,让“血脉”通流无阻,让“肌体”强健壮硕。

投资端: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创投基金需要深入理解中央对资本市场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导向,中长期来看科创板依然是中国最具想象力的市场。

2024年以来,证监会陆续发布了“315新政”、“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十六项措施”等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上交所同步发布了各项配套监管规则,明确了对发行上市企业的相关要求,一方面强调严字当头,严监严管,强本强基;另一方面明确支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申报。

各方了解到,对于“科创属性”这一无法完全定量判定的要素,交易所主要遵循净利润规模与创新能力“跷跷板”的原则。对于承担国家重要任务、解决“硬卡替”(硬科技、卡脖子、国产替代)问题的细分行业领军公司,可以适当放宽对于净利润规模的要求,甚至亏损企业也可以“挺起胸膛”申报。

然而,对于没有国家战略层面“独门秘籍”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在国内有可替代的同行,申报科创板需要有匹配的净利润体现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最终上交所将根据企业的技术先进性、持续发展能力及战略地位等情况综合判断。对于这类公司,目前科创板的最近一年净利润的要求参照创业板在8,000万元左右。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国投泰康信托整理


退出端:探索多元退出途径

在项目退出中,创投基金需引导被投企业采取更灵活的证券化路径。相较于过去前往沪深交易所IPO的“一步到位”,在当前IPO收紧且短时间内不见放松迹象的监管环境下,通过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简称“新三板”)进而在北交所上市成为众多公司的更优方案。

对比2023Q32024Q2期间与2022Q32023Q2期间两个时间段,北交所受理IPO申请达到105vs.136家,而同期上交所(含主板、科创板)为18vs.321家,深交所(含主板、创业板)为15vs.293家。

2023年证监会发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827新政”后不到一周,即在91日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简称“深改19条”),从扩大投资者数量、优化企业上市路径、完善多层次市场互联互通等多方面给予北交所更加平衡的政策支持。

引导被投企业通过挂牌新三板在北交所上市,除了较宽松的审核要求外,还有以下三点会对被投企业带来实际的益处:

➤ 股权再融资畅通

“深改19条”约定了企业从挂牌新三板至北交所上会不少于12个月,原规定是从挂牌新三板至北交所申报不少于12个月。例如今年5月份上市的万达轴承(920002.BJ)于20231月挂牌新三板,于202311月申报北交所获受理,于20241月成功过会,审核速率显著快于同期沪深交易所。另外,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可以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相较于沪深交易所申报后即无法进行股权融资的不便,北交所充分考虑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重要性,让企业掌控最灵活的融资及上市节奏。

➤ 税收优惠2024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2024年第8号”联合公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公告如下:“一、个人持有挂牌公司的股票,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对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对证券投资基金从挂牌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本公告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 创新属性更加包容

北交所服务对象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科创板和创业板更加追求“硬科技”属性的中小企业不同,北交所的发行人可结合行业特点、经营特点、产品用途、业务模式、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研发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充分披露自身的创新特征。过去成功上市的公司中,一大部分是以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为主的公司。

未来展望:“耐心资本”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处于生态重塑的“深水区”,资金端、投资端、退出端的底层逻辑和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市场依旧处于缓慢恢复和调整阶段。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这将成为股权投资市场蓬勃发展的“压舱石”,是股权市场最核心的基本面。

“创投17条”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的痛点、堵点,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有望为行业引入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的源头活水,为整个创投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新政支持创投行业围绕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作用,这不仅将引导创投机构积极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有助于投资机构在新形势下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找准投资方向,从而为投资者带来理想的回报。

作为金融机构,国投泰康信托将坚持“专业、专注、专守”,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优势,围绕“新质生产力”深挖细掘,既服务于国家战略,体现央企金融机构的使命与担当,还将努力持续为股东、客户、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来源:
作者: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27 16: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