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泰康信托研究院 | 每周经济观察(第51期)
日期: 2022-09-23宏观形势
国家发改委:我国经济总体延续了恢复发展态势,但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
今年前8个月,我国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就业物价形势平稳。其中,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续加快增长,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我国经济总体延续了恢复发展态势,但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正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下一步,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19项接续措施。
国家统计局: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时代开创新局面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协调发展步伐稳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74.3%。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财政部:1-8月财政数据
今年1-8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下降8.0%,高于今年前7个月的增速-9.2%,已连续两个月回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后,今年1-8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7%,较前7个月的增速3.2%有所回升。公共财政收入8月单月同比5.6%,大幅高于7月的-4.1%;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9.3%,较7月的2.6%也明显回升。
【国投泰康信托研究院简评】留抵退税压力缓解是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反弹的重要原因。随着前期留抵退税工作的加速落地,其对单月公共财政收入的压力也继续淡化,依照财政部可比口径数据测算,8月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仅为466.93亿元,明显低于7月1390亿元左右水平。财政支出增速放缓。8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从7月的9.9%回落至5.6%,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为-8.8%,大幅低于7月的20.5%,其中,基建支出、抗疫和稳就业支出增速均有所下行。
美联储9月FOMC会议公布加息75bp利率决议
美联储9月FOMC会议落下帷幕,再度加息75bp,使得基准利率(联邦基金利率)达到3-3.25%,这是6月以来第三次75bp的大幅加息。本次议息会议释放更加激进的加息路径,总体鹰派。点阵图显示的加息路径较6月更加激进。本次议息会议点阵图显示,2022年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为4.4%,较6月预计的3.4%上调100个基点。2023年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为4.6%,较6月预计的3.8%上调80个基点。这意味着年内还需加息125个基点,11月加息75bp的可能性提升,而明年降息的可能性也减弱。8月CPI、核心CPI继续超市场预期,通胀放缓偏慢使得当期以抑制通胀为目标的美联储持续“鹰派”。
金融热点
央行:回归本源,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
央行金融市场司撰文指出,总量上坚持合理充裕,加强跨周期设计,机制上注重市场引导,结构上强化精准滴灌,积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未来,央行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强化信贷政策引导作用,持续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为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多层次金融支持政策齐发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稳大盘
人民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稳经济大盘紧要关口,多层次金融举措协同发力,既精准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又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一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落地,有效缓解项目资本金到位难。8月26日,国开行和农发行全部完成首轮3000亿基金投放,补充了沪渝蓉沿江高铁等900多个重大项目资本金,加快了项目开工和建设进程。二是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贷款额度,着力增加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投放。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建设领域。三是商业银行贷款同步跟进,积极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融资需求。人民银行牵头建立金融支持基础设施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协调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11个部委提供基础设施“白名单”项目,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等名单一并发至银行开展融资对接。
央行: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行。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培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同时,坚持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发挥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利率环境。目前我国定期存款利率约为1%至2%,贷款利率约为4%至5%,真实利率略低于潜在实际经济增速,处于较为合理水平,是留有空间的最优策略。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充分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提升利率市场化程度,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好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央行:推动债务结构优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宏观债务结构不断优化,融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金融普惠性不断增强,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债务总量增长适度,部门债务结构不断优化,较好平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2018年至2021年,我国非金融部分总债务年均增长10.4%,比2013至2017年年均增速低4.1个百分点,与同期名义经济年均增速(8.3%)基本匹配,其中政府部门债务占比和住户部门债务占比有所上升,占比较2017年末分别上升3.4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企业部门债务占比有所下降,占比较2017年末低6.3个百分点。二是债务工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增长总体平稳,债务直接融资发展快,表外债务融资有序回归银行表内融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率、更安全的金融服务。其中,银行信贷占比和债券融资占比分别为62.6%和26.9%,分别较2017年末高4.6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而表外债务整体萎缩。三是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加精准、直达,接续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增强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境外观点
富达国际首席投资官Andrew McCaffery:中国市场预计2023年后进入有利局面
富达国际首席投资官近期表示,在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下,通胀压力以及对紧缩政策的需要已经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再考虑到对地缘政治问题的担忧,一些国家面临的生活成本的严峻挑战。这意味着在迈向2023年时,会面对些许担忧以及更缓慢的经济增长。但有趣的是,中国的情况则非常不同。首先是政策因素,以及它将逐渐通过经济传导的方式提供支撑作用,并有可能在明年收获跑赢其他市场的机会。其次,还有另外一个令人鼓舞的表现是,美国政府正与中国当局继续商讨和寻求能够降低关税并改善贸易关系的可能。在经历了近期的市场发展后,这一迹象是非常积极的,这也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前景。尽管这并不会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确实带来了一个难得的、额外附加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