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推进月|轻信“代理维权”背后的三重危机
【典型案例】
张女士因信用卡逾期收到某“法务公司”短信,承诺“不成功不收费,消除所有征信污点”。支付6800元服务费后,对方教唆其伪造贫困证明、恶意投诉银行,最终导致张女士成为严重失信主体,且个人信息遭非法转卖。
【风险解码】
财产损失风险
灰黑产机构常以“维权成功才收费”为诱饵,实则通过收取材料费、保证金等层层盘剥。某地银保监局数据显示,代理维权案件平均经济损失达1.2万元。
信息泄露风险
维权过程中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通话记录等敏感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极有可能被用于非法用途,如盗刷银行卡、恶意注册账号、实施诈骗等。2023年某省破获的代理维权案件中,犯罪团伙非法获取公民信息23万条。
法律追责风险
教唆客户虚构事实投诉、伪造公章文书等行为已涉嫌违法。浙江某法院近期判决的案例中,3名“代理维权”组织者因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2-5年。
【正确维权指南】
通过金融机构官网等官方渠道理性沟通
及时保留好合同、还款记录等原始凭证
遇纠纷可向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涉及违法违规问题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
【温馨提醒】
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警示:市场上所有“征信修复”“债务优化”宣传均属非法,消费者应警惕“全额退保”“减免息费”等话术诱惑,珍惜个人信用记录。
(注:文中案例人物均为化名,数据来源于公开监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