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专栏|以案说险(三)“一老一少一新”风险提示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教育周第二天,国投泰康信托提醒您:防范金融风险,不乱投、不乱贷,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

“一老一少一新”,就是指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年龄分布呈倒“U”形,也就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这提醒我们要给予“一老一少”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新市民”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同时,这类人群在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方面也相对缺乏和不足,容易掉入非法吸储、非法网贷、网络诈骗等陷阱。 


“一老一小”风险提示

新市民风险提示

   提醒:老年人不乱投

   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或是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或是以国家政策名义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

   提醒:老年消费者“不乱投”!

谨记投资有风险,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承诺“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

谨记选择正规机构。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老年消费者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

   提醒:年轻人不乱贷

   只要你是学生,有身份证,就借给你钱!”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一秒到账、先消费后付款!”......这样的“校园贷”可信吗?随着大学生们的消费需求高涨,一些不良校园贷趁虚而入,如果不注意辨别易上当受骗。

不良校园贷通常会抛出低息低门槛诱饵,进行利息低、贷款门槛低等迷惑性宣传,或弱化还款难度、贷款利息等,如声称无门槛、零利息、免担保”,告诉学生贷款只需要一张身份证或者学生证就可以办理;然后签订虚假合同,跟受骗学生签订金额虚高的贷款合同或者“阴阳合同”,有些除了合同,还会额外要求打欠条等;然后制造银行流水,通常把贷款金额转入学生的银行卡,但会派人陪同学生去银行全部取出,然后再要求学生退一部分金额,这样就形成了银行流水与借款合同一致的证据”;然后单方面制造违约、恶意追债......这些不良校园贷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危机,有的学生面对还款压力选择“以贷养贷”,从而债台高筑;还有的学生因无力偿还校园贷长期遭受暴力催债的骚扰。

   大学时光美好而宝贵,同学们要坚持以学业为重,不要盲从、攀比、炫耀,不要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或从众消费,否则一旦资金断流,就容易落入不良校园贷的圈套。此外还需高度警惕的是,当前一些大型消费贷款平台针对大学生提供所谓“精准服务”,各类循循善诱的让利规则暗藏玄机,宽松的审批要求和超出个人还贷能力的放贷额度为大学生埋下隐患,用“温水煮青蛙“”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提高网贷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理性消费习惯,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科学安排生活支出,做到开源节流、量入为出,不给不良校园贷留下可乘之机。

   借钱要正规。凡是非正规金融服务都要远离,凡是有金融需求都要找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办理切不可轻信不法分子的诈骗诱饵,让不良校园贷钻空子。同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借给他人,保护好个人及家庭的信息不外泄。

救济要理智。不良校园贷就像潘多拉魔盒,同学们不要为了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去触碰它。如果不幸遭遇了不良校园贷,一定要保持理智,寻求正确的救济渠道,不要“以贷养贷”,更不要采取极端解决方式,同时积极保留证据,保持与家长和学校的密切沟通,主动向公安、司法机关寻求帮助,借助法律手段、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提醒:新市民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

   新市民在就业、置业时,要通过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

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签订合同、风险须知等重要文件时,不签“空白合同”,不要随意授权,不能一勾到底。对不明的电话、短信、网络推销,婴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防范诈骗风险。

   勿轻信社会上一些“征信修复”、“减免息费”、“逾期铲单等宣传广告,不要把个人信息轻易提供给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更不要参与到编造虚假信息、伪造证明材料等“恶意”投诉行为中,以免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要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念,不提倡“借贷消费”和“超前享受”等行为,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贷款签约前,要知悉贷款的息费标准期限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宣传。

要保护好自己的血汗钱,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陷阱。

   “消保守护”小程序

   2021年,由北京银保监局指导,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北京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制作,面向全国推出了消保守护”小程序,从老年人现实需求和“急难愁盼”出发设置防风险护权益、银行智能服务教程、保险智能服务教程、银行保险机构联系方式、行业调解组织联系方式等板块,用老年人看得懂听得进、用得上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识传递金融关爱,护航幸福晚年。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27 16:47:47